Habakkuk - Living In A Crazy, Crazy World (Habakkuk 1:12-2:20) By Rev. Dr. Chua Soon Kent.
Jutta and Thomas Weinheimer
Sunday Worship Lunch Fellowship at Canaan Baptist Church ground floor area. By CG group of Ephesians and Kings....
Fuji Xerox DocuPrint P205b Personal Monochrome Printer (2011.08.29)
SN:401395
Stated used it at home.....but encounter paper error...
易经的奥秘(六)易有三义
很多正直的人都认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易经》中的 道理,就会明白,什么叫"难得糊涂"。其实糊涂的是表面,清楚的 是内心。《易经》曾经被称为《变经》,因为宇宙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易经》所表示 的就是变化的规律。曾仕强教授告诉我们,变化的三个原则和道理以及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实 际意义。(百家讲坛2009年第318期)
易经的奥秘(七)善易不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卜卦的目的都是为了预知未来。如果这种预测是没有准的,那预 测还有什么用,如果预测是没有用的,但是学习《易经》却可以使人趋吉避凶。如此说来, 卜卦其实就是一个充分引发自己潜能的过程,同时可以寻找更多的资讯,作为自己判断事物 ,做出决定的参考。(百家讲坛2009年第319期)
易经的奥秘(八)卦有何用
孔子学习《易经》之后,说: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占。由此可见,真正读懂《 易经》的人,是不用它来占卜算卦的。但是卦,是《易经》这部书中的主要内容,卦这个字 ,是什么意思,64卦又代表了什么。曾仕强教授为我们介绍他看,他认为,孔子的一生, 就是一个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个阶段:一、十五而学,二、三 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顺,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还 介绍了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人生的命运又是由谁来决定的。(百家讲坛2009年 第320期)
易经的奥秘(九)解读乾卦
孔子学习《易经》之后,说: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占。由此可见,真正读懂《 易经》的人,是不用它来占卜算卦的。曾仕强教授认为,孔子一生,不只画了一个卦,孔子 更重要的卦,是对自己一生在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
曾仕强教授指出:《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奥秘的宝典,并提出了乾卦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 分析和提示。(百家讲坛2009年第321期)
曾仕强教授指出:《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奥秘的宝典,并提出了乾卦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
易经的奥秘(十)解读坤卦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述坤卦。坤卦用六利永贞。坤卦第一爻:履霜坚冰至。坤卦第二 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坤卦第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坤卦第三爻:扩囊无咎无誉。坤 卦第五爻:黄裳元吉。坤卦第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苛求,这永远是自然的真理。(百家讲坛2009年第322期)
易经的奥秘(十一)乾坤人生
64卦每个卦象中的6个爻,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初难知,上易知,就是说无论是人生还是 事业,在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看清楚的,但发展到最后的结果,是很容易看明白的。
二多誉,五多功,是说在第二个阶段,将会得到很多64卦每个卦象中的6个爻,都有一个 共同规律:初难知,上易知,就是说无论是人生还是事业,在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看清楚的 ,但发展到最后的结果,是很容易看明白的。
二多誉,五多功,是说在第二个阶段,将会得到很多赞誉,在第五个阶段会获得很多功劳。 本期节目中,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将为观众讲解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的规律,以及应该 注意的情况。(百家讲坛2009年第323期)
二多誉,五多功,是说在第二个阶段,将会得到很多64卦每个卦象中的6个爻,都有一个
二多誉,五多功,是说在第二个阶段,将会得到很多赞誉,在第五个阶段会获得很多功劳。
易经的奥秘(十二)破解命运
本期曾仕强教授告诉我们,人各有志就是人各有命。你的命运就是你的意志所创造出来的。 现代科学已经可以预报天气,现代科学是否可以预测人的命运,当我们揭开命运神秘的面纱 ,就会发现,命运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而《易经》所揭示的正是宇宙人生中潜在的自然规 律。那么,如果我们了解并掌握了这种规律,是不是就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百家讲坛2009年第324期)
易经的奥秘(十三)易经与家庭
嘉宾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讲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来源于《易经》,《易经》中的 家人卦告诉人们治家之道,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哪些卦对我们现代人有所帮助。(百家讲 坛2009年第325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